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3:12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他除了是一位实验室科学家之外,还是田野生物学家、人类演化家。作者独树一帜的理论,排除过去以不同民族之间生理或智能上的差异,解释文明发展过程的不同,而是以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客观的元素进行分析。他以简单明了却富有学理的文字进行铺陈和议论,读来颇有说服力,能有效破除各种族间的歧视。
我的观点

英国人宣称他们在不到五十年间使澳洲这荒芜的南方大陆蜕变成西方文明的表率。同样在此居住的土着,经过了四万年却仍停留在旧石器时代,尚未发展农业。澳洲属于古老陆块,土壤贫瘠,且位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往往受到圣婴现象的戏谑,环境负载力极低。即使在气候最湿润的时候,也只有四十万人在其境内,散布在如此浩瀚的南澳,是多么渺小、稀疏!文明的进步,仰赖大量人口相互切磋、学习,在尚无农业发展的社会中,生活难以安定,文明难以启航。在评断某人种的优劣前,应该先考虑到大环境的限制,而不是以歧视或骄傲的心态看待他们。
欧亚大陆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东西向的主轴,使整个欧亚大陆几乎位于最宜人的中纬度地区,气候稳定,提供适合的耕作环境,让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同样的美洲,尽管总陆地面积不亚于欧亚大陆,但其南北向主轴已让当地居民处于劣势。宜人的气候和较高的环境负载力,让欧亚大陆得天独厚享有最多可耕种植物和可驯化动物。在人类主要的谷物中,只有一种原自于非洲,其余品种皆可追溯到两河流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口成长、聚集,在贸易总额和工艺产品需求的激励下,有了农业之后人类才有余兴发明文字、思考哲学等,同时也提升了人口密度。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窘境下,人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选择放弃部分自由,将权力交给一位领导者。这样的组织,逐渐拓展成能够治理数万人口的城邦,而在彼此的竞争压力下,逐渐演变成庞大的帝国,以强大的武力傲视国际。在交流频繁的欧亚大陆,农业、城邦、文字、哲学甚至是病菌、枪砲和钢铁的技术广为流传,遍及四处。反观美洲地区,在中南美洲的阻隔下交流显得较为冷落。
而东西两个文化核心之间是哪些差异造成工业革命后的变局?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文明,曾经在中世纪时领先西方文明,不管是军事、科技或文化上皆远远超越西欧王国。然而,当枪砲发明了之后,游牧民族不再是东西文明共同的梦魇,统一的悠闲和安逸反而变成了成长的阻力。此时为维护彼此之间地位平等而竞争日益激烈的欧洲列国渐渐占了上风。适度的竞争压力可以带来进步,古有明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不言而证。
新帝国主义盛行的年代,西方人士将西方文明的辉煌归功于阿利安人(Aryan)在各方面的优越。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已透过基因解码,证明所有人种的基因完全一致,世界上七十亿人口,不论语言种族,都属于"智慧人种"(Homo Sapiens),彻底粉碎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狂言。在网路、交通发达的现代社会,过去因距离或天然屏障造成的阻碍已不复有,只要拥有胆识和远见,相信能够为世界创造更美好、和平的明天。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9:13:1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788.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