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思辨之旅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2:56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迈可.桑德尔 (Michael Sandel)带领读者往返于直觉反应与正义原则之间, 自我检视自己所抱持的信念。书中并举出各式案例,引导读者跳脱日常思想的窠臼,为世上的正义与道德做更深层的省思。
我的观点

社会上充斥着是非对错、义与不义的各种思辨。而人类就是因为有所思辨,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才拥有个性,才有各自的灵魂,社会也因此有向上提升的气魄与活力。《正义:一场思辨之旅》中提出一个假想的状况:有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很鄙视某一小小宗教,都望它被监禁。书上说明禁止此宗教可以带给最多数人最大幸福,但我们不妨想想,异议观点毕竟对流行的意见有改正之功,迫使流行观念接受竞争,亦防止它僵化成为偏见或教条。如果严守习俗而毫无创新,到了最后,一个紧拥世俗窠臼的社会可能把人民变得乐于从众,社会因此失去活动力,这难道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吗?。《正义》的作者桑德尔在书中引用了弥尔的《自由论》:"种种人类智能都只有在选择之际才算有被运用到。因习俗而行事,就等于没做选择…唯有自己替自己选择,才算有用到全人智能。"(p.60)弥尔认为,逼迫任何人在为人处世上面必须遵循世俗窠臼、流行意见,就是不对,因为这样会有碍他达到人生最高目标,也就是人类智能完全且自由的发展。
弥尔的想法可与孔夫子所言相阐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十五))意为只知学习,却不去思考所学的道理,那还是等于一无所知;而单凭空想,却不实地学习,也是得不到正确的学问。孔子认为学思并进,才能得到真学问,否则将悖离真相,弥尔则提出人类要分辨善恶、跳脱大众思维,才不致丧失自我。可见,中西方的两大贤人都同意,成功者不一味模仿别人,也不因大多数人的怂恿而偏离正道,他们独立进行思考和创造。但即使我们不被左右地找到一己的直观判断与信奉原则的契合知道,又怎能判定,结果不是自圆其说的一隅之见?答案,正如作者桑德尔所言,是"道德省思不可能是一人孤单追寻,也必须公共参与努力。省思的过程必须要有个扣问者…光从自我内在掏答案,是不可能发现正义真谛或至善人生之道的。"(p.3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则"洞穴神话",谈到苏格拉底将普通公民比拟为困于洞穴中的一群囚犯,这群囚犯仅能见到穴壁上的幢幢黑影,造成投影的形体却全然在他们意想之外。唯有哲学家能够走出洞穴,亲赌天日,见到形体的真貌。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看见太阳,看见世界真实面,才适合做洞穴的统治者。柏拉图在此故事中想说的是,要领略正义真谛与善良本质,就必须跳脱日常的偏见与窠臼。但难道洞穴人狭隘的见解就能全然被忽略?想想看,如果道德省思需要在真实世界与理性领域间来来回回思考,在各种情况中的是非判断与依据原则之间反覆分析辩证,就必须将形形***的意见信念都纳为考量素材,不论它们多么偏颇无知。不考量穴壁上暗影的思辨,充其量与只是一个与井底蛙之见无所不同的乌托邦而已。
曾子曾经说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五)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不耻下问,勤吸收各方观点,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此才能行驶正道,成就大业,不被旁门左道所蒙蔽。的确,一旦道德省思介入了公共领域,探究起社群生活中诸如立法等事务时,就必须纳入街头巷尾各方人士的想法,才能以激出最接近真相的道理以及造成最小伤害的解决之道。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9:12:5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760.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