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红了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2:54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橘子红了》全篇故事描写秀芬来到秀娟家中以后,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与内心对爱情的挣扎。大妈擅自为大伯娶回了秀芬作为产子的工具,以期挽回丈夫的心,然而结果却不如大家所料。大妈不仅没能挽回大伯,在大伯的匆忙离开以后,已经怀孕了的秀芬心中更增添了一分空虚感。而她为了躲避交际花二姨太,却又不幸为此掉了胎儿。加上当时的社会伦理无法成全她与六叔之间的爱情,秀芬没能挽回大伯,反倒成了个弃妇、成了大妈的陪葬品。
我的观点

琦君作品给我的印象和别的作家非常不一样,琦君常以孩子般的口吻述说故事,述说故事时也以孩子般的想法看待人情世故,但在故事逐渐步入尾声时,却每每又以一种无奈的感慨作为结束。第一次接触琦君的作品,是在初中时,当时读着琦君的《下雨天,真好》便深深的被文中所描写的天伦之乐与温馨的情景所吸引,然而文章最后写的却是,琦君对其家乡、亲人、朋友,以及儿时的欢乐只能成为回忆,深深感到悲伤,以"然而,谁能够不长大呢?"感慨人事已非。
无论是初中读的《下雨天,真好》或是高一时候读的《髻》,琦君总先将人物一一介绍,也时常以自己与大妈偶尔的对话内容、描写人物个性、抑或是自己儿时令人会心一笑的可爱举动作为故事铺陈,使故事读来清新有趣。《橘子红了》开头便是描写琦君自己儿时的日常生活,从读书的景象,到趁先生酣睡时去橘园里偷摘"痨丁橘"。然而种种充满趣味且看似平常的乡下生活,都在大妈请了一位客人到家中后改变了。原来大妈为大伯讨了一个三房,虽然为家中增添一分热闹,却未预料到这其实是另一个悲伤的开端。
这个大伯的三房名叫秀芬,因八字太硬,作新娘只得从猪栏边进来时,脱去一件象徵晦气的黑布衫,对男家才会吉利。但黑布衫脱去了,命运似乎仍旧残忍的主宰着秀芬的一切。秀芬先是对六叔有了好感,又爱上了大伯。爱上大伯以后,却又迟迟得不到大伯的疼爱,而担心自己不会生子,加上对六叔和大伯的感情感到疑惑与矛盾,还有交际花的压迫,使得秀芬反而急得胎儿掉了,又因之前在庙里求的磁娃娃碎了,厄运接二连三的发生,秀芬生了大病,再没有忧伤、也没了盼待的离开了人世。
从前的时代妇女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如"豆腐心肠"大妈般的做个贤妻,成全丈夫。秀芬的可怜,便是生于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因为是大妈为大伯讨来的三房,做不成大妈的女儿;因为是大伯的三房,做不成六叔的情人。秀芬先是被哥哥嫂嫂嫌弃,到了琦君家中原以为从此可以获得幸福,因此没有任何怨言,最后却依旧是以悲剧收尾。
每当读完琦君的文章后,在心头萦绕许久而不淡去的,是那些琦君所描绘的人物。无论是琦君对他们外表的形容,或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都令我印象深刻,彷彿我已理解了他们的一生。琦君日常生活的描绘中,有时是充满欢笑与温馨的,有时却又透着幽幽的怆痛与悲伤。最后琦君沉痛的怀念与省思,虽然是琦君最不愿碰触的,但却也点醒了我们。而最令我慨歎的,不是那些明白道出悲伤的文字,而是一幕幕情节落下,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受与隐隐作痛的伤口。
白先勇为《橘子红了》所写的长篇感言中,写道:"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就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后的记忆与怀念。"我则觉得阅读《橘子红了》,像在观赏一部纪录片似的,不仅人物个性鲜明,人物间的对话内容似乎也都如实的记载下来了。但是琦君特别向读者交代,秀芬其实没有死,琦君的朋友再次遇见秀芬时,秀芬却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的坟已经做好了。"原先便已为情所苦的秀芬,却在比她早逝30年的大伯去世后,更独自在外地挣扎了几十年,于此,琦君因不忍而将其改为流产而死。
读完《橘子红了》,更觉题目"橘子红了"意义深远。"橘子红了"四字,代表了琦君的童年时光,也代表了秀芬的到来与怀孕。然而如此充满期盼与快乐的题目,却是一桩悲剧的开始与结束。琦君在书中道:"橘树是否整年开花,结果?橘子是否红了又一颗颗掉落,再也不会有人关心了。"秀芬的遭遇,使琦君也似尝尽了人世的悲凉。
秀芬过世后,大妈看见碎了的磁娃娃,唸了声佛说:"罪过啊!"而琦君在书中质疑:"究竟是谁的罪过呢?是大妈吗?是大伯吗?还是那个交际花姨太呢?无论如何,秀芬是没有一丝罪过的,但是秀芬却承担了一切。"究竟是谁的罪过呢?琦君将这个疑问,留与读者去思索。世上有许多事情,不是只有"对"与"错"的分别。好比从我们小学时候只有圈与叉的对错,到初中的单一选择题,再到高中的多重选择题,最后大学更是有申论题......人生再没有真正的对与错了,人生也没有了固定的答案。而琦君《橘子红了》的故事正是如此,对于谁对谁错,又怎么会有绝对的答案呢?所有人物看来都是好人,结果却铸下了最大的错误。
正如琦君的六叔对她所说的:"世上有很多事是叫人感到无可奈何的。"琦君所写的作品中也时常透露着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9:12:5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753.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