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堪?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2:44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边城》在1996年亚洲周刊中跻身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的第二名,由此可知,它受欢迎的程度,以及此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这本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叙述着在一个二、三○年代的恬静生活中展开的悲剧故事。着名评论家李健吾曾大讚这本作品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我的观点

2"情"何以堪?

曾有人说《边城》是一首美丽的长诗,的确,这篇短篇小说富含了既生动活泼又极为细腻的描写,在作者沈从文笔下,湘西茶峒的一切光景,以及茶峒城里里外外的风土民情,全在书中详尽道出。
沈从文曾走遍大江南北,尤其对于湘西一带理解甚深,所以对于湘西的苗蛮生活更是无一不知晓。"有人用文字作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心和梦的历史"沈从文是这么说的,而这篇小说正是他最有力的証明。
一个与世无争的70岁摆渡老翁和他15岁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恰巧城中船总的两个儿子同时喜欢这个摆渡老翁的外孙女,虽然长子先向其求婚,但是翠翠心中更属意次子,而终不作答;遵循地方的传统,兄弟两人同时在夜晚的山上唱歌,看谁先得到回覆,只是长子自知唱不赢弟弟,变乘船离家,却不幸失足落水#27521;了;对于长子的死,船总和次子皆不能谅解,又对撑船老翁有所误解,所以当老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遽逝,次子不但没和翠翠在一起,还因反对父亲包办婚事而出走,最后只剩下翠翠终年孤守渡口,期盼着心中的"那个人"归来。
看完了这本小说,最终总结出的是一个"情"字,有主角翠翠与其爷爷相依为命的祖孙情,也有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滩送之间的兄弟情,当然还少不了天保、滩送和翠翠三人之间的爱慕之情;这让我体悟到:人的一生中终究是环绕着这些和自己纠缠不清的情感,人类是种群居动物,想要脱离"情"字已经是不可能的宿命了,就算只有仅仅两个人也必定有其在两者之间牵线,在两者之间肆无忌惮的搞鬼,我想也许正因为人类是如此有情才能造就出这些不计可数的精采故事吧!即便结局不尽然完美,这些与人情纠缠的故事也能源远流长,能如此牵动大众的心,很显然的,大家多少也曾为世间人情所扰,因此更能体会其中的挣扎与痛苦,目光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
说到人情,总免不了对人、事、物的牵挂,但当多种情分互相拉扯时,常常使人手足无措,思绪错乱;当滩送得知自己的兄长怀着挹郁的心情,坐下水船离家,人没回来,反倒是传回命丧漩涡的消息,总觉得这事是因老船夫和翠翠而起,所以就算后来滩送多的是机会追得翠翠,他也不愿再有任何行动,一方面虽仍然喜爱翠翠,一方面却因念及哥哥,认为哥哥的死,总因着翠翠,而船总又认为自己大儿子的死,是因翠翠祖父的拒婚,我想他可能是在经过一番痛苦的纠结与挣扎后,才会决定借故离开茶峒,再也没有回去的打算……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牺牲总是免不了的,而这句话恰好为这部小说做最贴切的注解,对于情窦初开的翠萃来说,即便知道自己与滩送两情相悦,也不曾给滩送一个明确的回应,虽说表面上似乎是因羞涩绊住了脚,但孝顺的她必定也有不忍搁下爷爷的一片心思。
整者个故事以纯朴的山水之地为背景,风景优美,民风单纯,人情浓厚,是个日子过得清苦倒也能无忧无虑的地方,身为读者,虽从没见识过湘西之风光,是个从小在都市里成长的人,但是透过作者细腻又完整的描写,犹如一切情景近在眼前浮现,对于生长在群山怀抱,前有小河、后有山坡的生活似乎也能有那么一点点的理解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