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追溯文字艺术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06-11 08:50:20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夏丏尊与叶盛陶共同撰写这本《文心》,书中连篇的故事是集结中学生杂志的文章而成。如同书皮上所述:"写给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课",作者用浅近,有如小说般的口吻,将三十二篇值得一再传承的中文学习故事串连起来。几位好友,也是爱好学问、乐于积极向学的好学生,其生活点滴缀于其中,使《文心》这已历经半世纪的中文学习书,仍能让人再三回味且受用无穷。

我的观点

2文心-追溯文字艺术

文字,也许是死的,被紧密封闭在数百张白纸间;文字,或许是活的,在于说话谈吐,被运用在每日生活中。它身上背负着极富有意义的重担,意在传承。而替它开辟一条指引读者接近中文的光明小径,<文心>能称幕后功臣吧!将近八十年的思想菁华,流传至今,当中的学习思想核心永不幻灭。超过半世纪之久,内容的传达却不至于因为世代的间距而有所隔阂。甚至,近到彷彿听见先生与学生们在法华寺传来不绝于耳的高声朗诵。

在书中,两位从初中便互相切磋学问、琢磨彼此的中学生首先吸引了我。我一向向往如此激昂的学术讨论,在自己有兴趣且愿意牺牲时间付出的领域,也追求知识的满足欲。其他几位视读书为乐事的同窗好友,更是接连故事的灵魂人物。藉由同学、先生与父亲的学问交流、非一问一答的激发式问答和启发,让书本每一页都充满着对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热切,动力饱满地促使我翻至下一个篇章。

三十二个篇章,也是三十二堂初中生的中文课,里头夹杂着成长悲喜、青春的羞涩、师生情谊、人与人亲暱绵延的情感以及社会实况。无论大小事,发生地点都在他们生活的范畴当中,提及家中、社区,抑或校园、工厂。处处留心皆学问,相对的,处处都是学习的角落。书序也说到,"读"和"写",念兹在兹就是生活。生活,即人们享受食衣住行,享受一切的时光缩影,而在生活当中发掘知识,便成了平淡无奇之外的点缀。这岂不是一大乐事?

近年国语文的课程,内容同书中所提大致相同,有白话选文,同时也加入诸子各家思想,学习了这些,若再深入理解文字中的玄妙之处,非但将古今作连结,更能遇见国语文的不同风貌。由此可知,我们学习的中文字,是教我们与这世界更贴近。

生在二十一世纪,科技独占鳌头的时代,许多纸笔被萤幕键盘取而代之,网际网路世界的语言渐渐消磨了文字原来的纯朴与韵味,现代人也慢慢抛弃了文字最原始的艺术。从火星文到网路新创字汇,文字的本质便渐渐流逝,遂发展成另一种新兴文化。

即使我们身为国人,使用的是中文,说的话是,读的、写的都是,但有些人终究只视它为一种虚应故事的工具,几乎漠视其深层蕴藏的气质,如同一个人只注重外貌与打扮,轻忽了内在品行,最具价值的核心所在。文字无论如何运用,如何在不同体材中变化、表现,形成诗、词、笔记、日记、论述等等,它最初、最淳朴的意境,是我们需要用心及耐心去体会,没有科技发展似的迅疾,或者网路的即时性,只能循序渐进、静静待它从羞赧花苞绽放成华丽身躯,而我们是否能暂且放下庸碌,细细咀嚼中文字捎来的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