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者的悲歌
- 《读后感》
- 2024-06-11 08:50:17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俄罗斯作家,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三巨头。其代表作包括《穷人》、《罪与罚》及《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罪与罚》写于1866年。故事讲述的是大学生拉斯克尼科夫计画并杀害了常与学生进行典当交易的老妪。犯案后,主角的内心极为煎熬及焦躁不安。最后,在亲友的影响下,主角选择到警察局自首,并前往西伯利亚服刑八年。
我的观点

城市是比起乡村更能突显贫穷的地域。一座大城市总少不了衣着光鲜的富产阶级人士,而身处陋巷残屋,没有稳定收入,镇日为生活而烦恼的贫人亦是城市的一部分。残忍的是,人们鲜少着眼于后者,同一块土地上住着社经条件相差悬殊的两大群体,其中之一却往往被选择性地忽略。
《罪与罚》这则长篇故事的舞台,便设定在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圣彼得堡。小说中倾力描写的,不是城市中丰富的古迹建筑,而是那宛若壁橱的主角的赁屋,壁纸发黄至无法辨识的多人隔房,还有阴暗髒乱的酒馆。故事中登场的角色,多数都是处在中下阶层的人们,他们有些曾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些出身望族,却因种种原因而成为贫人,成为长年处在大都市晦暗角落的弱势族群。
故事的主角,罗帝亚.拉斯克尼科夫,原是位大学生。迫于家中的经济压力,他中断学业,当家教攒钱餬口。后来,他放弃了家教工作,经济再度陷入困境。试着典当值钱物品维持生活,却只能任由放高利贷的老妪一次次地进行无情的压榨。拉斯克尼科夫因而心生一计,他用斧头砍杀了老妪,还因此将目击犯罪现场的无辜第三者一#20482;杀害。犯下罪行后,拉斯克尼科夫面临一连串生活中的变革及突发事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则是不断进行着善与恶之间的辩论。他幸得贵人相助及支持,最后决定主动投案,前往西伯利亚受刑。
拉斯克尼科夫的犯案动机,该源于他自身看待犯罪心理的独特见解。他曾发表文章,说明世上的人可分为平凡与不平凡二类,前者仅仅作为人类繁衍后代的工具,而后者常为了人类的美好未来而成为破坏者、犯罪者,就是跨过血泊也在所不惜,为的是实现他们的理想。当然,不可否认的,经济压力也是促使他犯案的一个要素。令人不解的是,行兇后,他却不敢使用获取的财物。他内心始终不认为自己有罪,却饱受精神不稳的折磨。若要归纳造成这起兇杀案的因素,该是源自主角的自负、可能的精神方面疾病,以及不可忽略的经济因素。
小说中对于各角色的言行及内心都有极为详尽的描写,也因此让读者得以一窥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主角拉斯克尼科夫的遭遇,没落的贵族妇女凯萨琳也让我印象深刻。嗜酒的丈夫在一次意外去世后,她一下子成为了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凯萨琳虽穷,却不愿向环境低头,对于自己曾经的辉煌一直耿耿于怀。在肺痨及为环境所迫而造成的精神疾病的影响下,她最后悲哀地结束了一生。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中有两个身处贫困之中的角色皆为精神疾病所苦。我不禁好奇,他们的遭遇与贫困是否有密切的关系?
《罪与罚》演绎的是无数贫者的悲歌,在贫富不均的社会结构下,穷人生活的苦与痛,是本书的描述重点。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最大贡献在于忠实地揭示了那群被忽略的贫人的生活,作者写下了一个个都市繁荣表象后的少为人知的故事,并控诉贫富差距的不公。或许,正因为本书的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也经历过那样的贫苦生活,才能以最直白的文字,写下真实而教人悲哀的社会现实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8:50:1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720.html
下一篇
奇幻的世界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