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赏析

这段文字是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重要论述之一。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或能力,即恻隐之心(同情心)、羞恶之心(羞耻心)、辞让之心(谦让心)和是非之心(判断力),这四种情感或能力被称为“四端”,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本性的体现。孟子通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强调了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本性,并认为这种本性是治理天下的基础。

在孟子看来,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成功治理天下,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顺应和发扬这种人性中的善良本性,以“不忍人之心”来推行“不忍人之政”。这种政治不仅是对人民的关爱和体恤,更是对人性中善良本性的尊重和发扬。因此,孟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和扩充自己内心的“四端”,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孟子还通过“孺子入井”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人性中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和不可抗拒性。这个例子不仅揭示了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本性,也强调了人在面对他人困境时所应该具有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创作背景

孟子的思想是在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因此他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天下,关爱人民。同时,孟子也深刻认识到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本性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出了“四端”说,以此来强调人性中善良本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