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捕雀文言文阅读答案

猫捕雀文言文

猫捕雀文言文阅读答案

    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猫蔽身林间,突噬雀母。其雏四五,噪而逐猫,每进益怒。猫奋攫之,不胜,反奔入室。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飞入室者三。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

    哀哉!猫一搏而夺四五雏之母,人虽不及救之,未有不恻慨于中者。而猫且眈眈然,唯恐不尽其类焉。乌虖,何其性之独忍于人哉?

    物与物相残,人且恶之,乃有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何也?

猫捕雀文言文翻译

    窗外有座枣树林,小雀们在那下面学飞。有一只猫躲在树林里面,突然窜出来咬住了小雀的母亲。四五只小雀,一齐呼噪着追逐那猫,越逐越怒。那猫竭力搏斗,竟自斗不过,掉头跑进屋里。小雀的母亲死了,小雀们绕着屋子啁啾地叫个不停,飞进屋里有三次。隔了几天,还望着屋里叫呢。

    可怜呀!那猫才一搏斗便夺去了四五只小雀的母亲,人们虽然来不及援救,没有谁不心里感觉难过的。然而那猫却仍旧瞪着眼睛,生怕不把所有的雀类吃光哩。唉!为甚么牠的性子独比人们残忍啊?

    畜生相畜生自相残杀,人们尚且知道讨厌牠们;可是居然竟有仗着权力地位,张牙舞爪,残害百姓自私自利的人,这又是为甚么呢?

猫捕雀文言文导赏

    这是一篇接近于寓言的文章,借猫的残忍,抨击人的残忍。寓言都是在述说一个故事,述说故事的文章,叫做敍述文。不过本文里还夹杂了一点议论,不能算是纯粹的敍述文。在古文中,这类体裁是杂记体,现在新文学中叫做“杂文”。

    本文主题在反对特权阶级的“残民以自肥”。首段由雏雀习飞,到猫噬雀母,雀猫相斗,雏雀哀噪,为纯敍事。着墨不多,而情景如画,使人读之心恻。次段议论以猫性残忍,人同情雀而恶猫为中心。以兴起末段“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正与猫捕雀同,自尤必为人所恶。妙在只以“何也”疑问语作结,并不正面点出,遂觉余味盎然。

猫捕雀作者/出处

    薛福成

    薛福成(公元一八三八──一八九四)字叔耘,一字庸盦,清朝江苏无钖县人。他三十岁考取了“副贡”(科举时代的一种功名,即秀才参加乡试考“举人”时录取的副榜),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里做了多年的幕僚,曾条陈“治平六策”及“海防密议”,交主管部门议行。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任“宁绍台道”,不久升仁“湖南按察使”,以后简派出使英、法、义、比诸国,归国以后,升任“右副都御史”。卒年五十七岁。他治学讲求经世实用,所作古文,师承桐城文派的义法,在清末的文坛上,是一位有名的作家。着有《庸盦全集》。

猫捕雀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杂记》四则中的一则,本无标题,后人单选这一篇出来,因即冠以今题。《猫捕雀》这一标题,照字面很容易解释,不过这是一篇寓言的故事,作者是借此来讥刺压迫人民的特权阶级。

猫捕雀文言文阅读答案

    题目:1

    描述猫捕雀的故事,并阐明猫从中所得的教训。

    答案:1

    昔者有猫游于园中,见枝头有雀,心生捕之欲。猫突袭而得雀,因此大喜自誉其能。然众猫谏以,曰:“尔虽捕得雀,乃飢寒之难,无以为能也。”猫闻之不然,以为无出其右者。次日复循树而捕,雀见猫而即远飞。猫悔其轻敌,自责其过,乃悟不虚名之义,告诫园中之猫曰:“昔日轻敌,使雀免难,吾之过也。当稳固心志,莫为虚名。”

    题目:2

    从猫捕雀的故事中,谈谈故事所体现的人生道理。

    答案:2

    猫见雀而捕之,自以为善,遂夸其能。然其捕雀之功,非为真有益,乃以虚誉自满。众猫谏其虚名,猫未悟其意,次日再捕雀,雀见而远飞。猫自责其轻敌,终悟虚名之非。此事教人,稳固心志,莫贪虚誉也。

    题目:3

    猫捕雀的故事中,猫最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教训?

    答案:3

    猫捕雀,因自喜而得虚誉。众猫谏之不虚名,猫不悟其意,次日再捕,雀见而避之。猫悔其轻敌,自责其过,终悟虚誉之非。教人稳固心志,莫为虚名。

    题目:4

    用文言文描述猫捕雀的经过,并谈谈此故事对人们的启示。

    答案:4

    昔有一猫游园中,见高枝之雀,心欲捕之。猫潜进,掠而得雀,大喜自誉其能。然众猫谏之曰:“尔捕雀虽有功,实无益也。”猫不从,以为无出其右者。次日复循树而捕,雀见猫而即远飞。猫悔其轻敌,自责其过,终悟不虚名之理。教人稳固心志,莫贪虚誉。

    题目:5

    描述猫捕雀的故事,论述猫在得到虚名后的反思和教训。

    答案:5

    昔有一猫游园中,见雀于枝上,心欲捕之。猫掠得雀,自喜自誉其能。众猫谏之曰:“尔捕雀虽有功,实无益也。”猫不从,以为无出其右者。次日复循树而捕,雀见猫而即远飞。猫悔其轻敌,自责其过,终悟不虚名之误。教人稳固心志,莫贪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