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几而取之”该如何解?

当我们上网查阅“以貌取人”或“以容取人”,通常也会读到《韩非子‧显学》中这一小段文本:

“仲尼几而取之”该如何解?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引文里两句“仲尼几而取之”的“几”字,或者不见解说,或者解读为“几乎”。

避开“几而取之”的“几”字,是一种处理方式,例如目前教育部《成语典》(2020版)的“典故说明”:

澹台灭明有着君子般的仪表,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品行与容貌不相称。而宰予虽然谈吐不凡,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能与辩才不相称。

这般处理《韩非子‧显学》中这一小段文本的,不只是教育部《成语典》,而避开问题是个好方式,这里我没有嘲讽之意,因为这样的译文,已经足以协助读者正确理解这一段文本的主要意思了。

将“几而取之”的“几”字解读为“几乎”者,我们一以贯之,同样也举教育部旧版《成语典》(版本编号:2011_20190329)的“典故说明”为例:

澹台灭明长相不俗,孔子几乎因此而以为他是个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与容貌不相称。而宰予谈吐不凡,孔子几乎因此而相信他是个优秀的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能才华与谈吐不相称。

从语译,或者称之为“解说”的文本叙述来看,尝试直接面对问题,有时候真的是吃力不讨好,这样“努力解说”,反而经不起推敲,甚至还产生额外的“不通”问题:是韩非原文就不通,还是解说的方式有偏误而不通呢?

此处“几”解读为“几乎”,跟《韩非子‧显学》原文的意思显然是无法合契的。这是语意连贯与逻辑的问题:解读为“几乎”,其实就是“未发生”,“几而取之”实则“未取之也”,自然也没有其后“与处久”的问题衍生,更无须有“失之子羽”、“失之宰予”的感叹。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连智如仲尼都曾感叹说:自己犯过这样的失误)

而引文最末,是原文引用事例后,所作的一个论述小结,其实也可以证明:“几”解读为“几乎”,是不切文意的。

其实,引文里两个“几”字,都是“认定”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

【原文】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

【译文】仲尼凭外貌最初认定澹台子羽有君子的内涵,因而重视这个弟子……

【原文】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

【译文】仲尼从言谈最初认定宰予是个高尚且才能不凡的人,因而重视这个弟子……

为何“几”在此是“认定”的意思?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字词意义会从“原本内涵”,因类比或比喻而“迁移”,衍生或延伸出可以理解的新用法,以下是关于“几”为何在此是“认定”的说明:

“几”除了“几乎”的意思,也涵盖着“将近”的概念,推展这概念,就是“即将到达某个定位点”。

这概念可以更进一步应用在“已经到达什么位置”的情境,例如“一蹴可几”的“几”就是这样的意思与用法。

“到达某某”若捎带着“几”字原本“几乎”、“将近”的概念时,便会拥有“才刚到达某某”的内涵。

“到达某某”是“几”在此可以解读为“(心中已)认定”的根由,而“才刚到达某某”则是转译成白话时,草民我根据文义脉络,将之解读为“最初认定”的凭据。

将“几”解读为“最初认定”,那么,其后“与处久”的问题衍生,以及孔子“失之子羽”、“失之宰予”的感叹,皆能相应成立,这段引文在语意连贯与逻辑上,就能一路通达了。

为了兼及白话译文的通顺,这两句的语译亦须修正如下:

【原文】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译文】仲尼一开始凭澹台子羽的外貌认定他有君子的内涵,因而重视这个弟子,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与容貌不相称。

【原文】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

【译文】仲尼一开始从宰予的言谈认定他是个高尚且才能不凡的人,因而重视这个弟子,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能才华与谈吐不相称。

将“几”解读为“最初认定”,那么,其后“与处久”的问题衍生,以及孔子“失之子羽”、“失之宰予”的感叹,皆能相应成立,这段引文在语意连贯与逻辑上,就能一路通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