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弃妇的挽歌--《橘子红了》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3:24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琦君,本名潘希真,上有一位兄长,自小因亲身父母早逝,过继给伯父伯母。琦君笔名的由来,是由她的大学教授夏承焘先生所取,取其"稀世之珍
琦"的"琦",加上一字"君",表示礼貌。琦君为了纪念她的老师,故笔名
为琦君。琦君的文章,多半叙述她的母亲,也就是伯母潘叶梦兰。《橘子红了》是以绮君周遭的亲人为范本,描写出旧社会中的无奈、残酷以及自私。
我的观点

这是一本让人看完后,难以在记忆里抹去掉的小说,自私、残酷、无奈,充斥着我的脑海,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从作者手里描写出来,就像是十分正常且合理的事情,但却让我生活在民主社会里的人,难以理解、接受。
这在我眼里看似离谱的事,其实没有对或错,因为在他们的认知裏头,这些事情在当时是对的,只是我生活在民主国家,所以才无法理解那世代,要是让我忘却记忆、思想,生活在封建时期,做一个三从四德、以夫为天的妇人,我应该也会做出相同的事情来,去挽回丈夫的心,不问伦理道义,只为了自己的一份私心。
在那世代,有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残酷,怪不得六叔会说出:"大人的事,你 就少管吧,世上有很多事是叫人感到无可奈何的。"这一句话足以贯穿全文,成为全文的核心。
六叔与秀芬间的情意,是整本书裏头最纠结的部分,那一丝丝缥缈虚无的爱,全部飘散,为的不是别的,就只是为了大妈的自私而已!六叔更因为想要报答大妈的养育之恩,选择离开乡下,回到省市读书,从此之后鲜少返乡;而就在迎娶秀芬之前,故事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妈说得眉飞色舞,好像自己在收个干女儿,或是讨个儿媳妇,一脸喜乐,又好像一切都由她安排的顺顺当当的。"琦君用相当委婉的话语,说出了十分讽刺的话,明明是大伯娶媳妇,但是却由大妈一手安排,把都可以当女儿的人,拿来挽留自己的丈夫,真的很可笑;后面又有一句话:"大妈的慷慨,真使我感动,我也真替这个未见面的姨庆幸。"正是因为心中有愧,才会如此慷慨吧?又有什么好庆幸的呢?正因为这些缘故,让一个年轻女子,逝去的让人这么不舍及难过。
角色当中,我十分不喜欢的,便是大伯与秀娟,大伯总是以简单几句话就带过,让人觉得无情,但我并非如此觉得,也许是因为对他的叙述太过于稀少,并不理解大伯的处境,只能以秀娟、秀芬和大妈的对话,去判断大伯这人的好坏,所以我只能姑且用敷衍的眼光,去讨厌大伯,但或许他有他的困处,无法生出男孩来传宗接代,让他饱受异人的眼光,心身疲倦,才会对大妈以及在乡下的人,淡淡地回应着;然而秀娟,可真是我最不喜的角色,我整部书都可以看见她说:"如果怎样,事情就不会这样了。"也许她是为了表达自己身为孩子的无奈以及挫折,但我仍然无法认同她用这样的态度去看待整件事情,一副她是旁观者的模样,这世间要是有如果,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发生。明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却逃避开来,这种做法,真让人无语呀!
在这本书中,二妈算是我觉得还不错的人物,与大妈同辈,观念却比大妈先进好几倍。强势、主观,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千里迢迢的从省回到了乡下,想强行带走秀芬,虽然把人强行带走是不好的,但是她勇于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怕苦难,我十分的佩服她,尤其是在那年代,她果真是"思想跟上时代"的女人。
民国以前,女人地位几乎比小孩还低贱,许多女人必须靠着男人生活,以男人为中心绕着,要是男人不好,女人在怎么好也没用,要是我活在封建时期,我是千百万个不愿阿!还是现代好,民主社会万岁!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9:13:2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811.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