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的天才:女人,科学家,居礼夫人 阅读心得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3:21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居礼夫人都是以正面的叙述为主,但这本书却详实的纪载了完美形象背后那最真实的居礼夫人的形貌。在镭的发现者、放射元素研究之祖的光环背后,隐藏的是一位坚持不懈、执着到近乎偏执的一位女人、一位母亲。从出生开始,各种悲剧就接二连三袭向居礼夫人,从灭国之痛、丧母之哀、亡夫之悲……等等,这些造就了居礼夫人忧郁的个性,却也洗练出一位认真的研究员、一位投入的科学家、一位"偏执的天才"。
我的观点

居礼夫人,五百元法郎纸钞上的象徵、第一位因自身成就葬于法国先贤祠的女性、史上最着名的女性科学家,在这些光环背后,有多少人知道她的真实面貌?有多少人知道,她的本名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身为波兰移民的她,在法国遭遇了多少困境?有多少人知道,她从小缺乏母爱,为人母后更是面临重重困难?掩盖着这些的光环,是长期以来被新闻、影剧、传记甚至居礼夫人本人所共同塑造的,她的神话天下皆知,但在那背后其实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在这本书中,这隐藏的一面被身为居礼第三代科学家之友的作者一点点的显露出来,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居礼夫人。
在居里夫人所处的时期,女性是被压抑的存在,尤其是在圈子小的法国科学界,女性的地位更是备受歧视。一九一一年的索尔维大会中二十四位成员内居然只有玛莉•居礼一位女性;同年的科学院院士投票大会上,主席更是明白的说"欢迎所有人入场,除了女性";当居礼夫人丧夫后被指控与朗之万有婚外情时,社会上批评的矛头一致指向居礼夫人,甚至连当时的名演员蕾琴妮夫人、名作家朵德都表示"我们不能让女性等同于男性"、"科学对女性毫无意义"……,这些例子都显现出当时社会上对于女性普遍的轻视与排斥。从小生长于被俄国高压统治的波兰,加上母亲染上肺结核导致缺少母爱且早年丧母,居礼夫人可谓是历经过极大的压力,因此即使必须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她依然能够坚持己见,认为女性依然能够研究科学,并专注于放射元素的研究,也因而获得两座诺贝尔奖的殊荣。而对我来说,居礼夫人最大的成就,不是在于她的发现,而是在于她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这种决心,才使居礼夫人得以名留青史、令我所深深敬佩。
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古代,近代时依然存在:当居礼夫人的遗体在一九九五年移葬至法国先贤祠时,致词的法国总统头顶上写着"举国向伟大的男性致谢";居礼夫人的孙女海莲娜受访时更直指,一九三三年的索尔维大会只有三位女性科学家和三十五名男性,"如果今天也来照张相,比例不会有什么不同"。居礼夫人凭藉自身坚持与努力,克服了男女歧视,在科学界和医学界绽放出闪耀的光彩,即便数度落入忧郁与绝望的深渊,她依然逃脱出来,重新投入于科学研究,虽然给人"过度偏执"的印象,却让我深有体会;这样的对于自身目标的坚持,正是我所缺乏的。一直以来,为了避免无法达成事情的焦虑感,我常选择较为轻松的目标,但是这种观念也使我自己渐渐地失去努力作业的决心;居礼夫人为理解开沥青铀矿的秘密,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克服了被歧视的困境,解决的设备和金援的问题,甚至丧失自身的健康,这样的决心深深的令我感动、令我佩服。
决心,或许不只是我所需要的,而是所有人都必须拥有的;纵观古今中外的知名人士,没有一个不是下定决心努力去做而成功的。从古代编着史记的司马迁、以十四岁的年龄带领法国击退英军的圣女贞德,和近中世纪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开发火药的诺贝尔,到近代促进种族平等的马丁•路德•金恩、无法行动却开创物理学界新领域的霍金博士,这些名人都是抱持着极大的决心而后成功的。对于我们而言,或许那些成就是永远无法达成的,但那种决心却是可以学习并效法的。有着这样的决心,只要目标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想必每一个人都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9:13:2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805.html
上一篇
爱情--有很多形式!!!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