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艾思蜜读后感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3:14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一九五○年代以前,男人只要家庭医生背书,就可以把妻子或女儿关进精神病院,这的确是英国历史让十分震慑的一章。
玛姬.欧法洛透过一个家族三代的回忆片段,像拼图一样,让混乱的记忆重新倒带,逐步把故事的祕密揭开。她用文字带领读者穿梭时空,留一些线索在现代的爱丁堡、一些在一九三○年代的印度,一些在当时的苏格兰。所有的蛛丝马迹在最终的扉页、意外的结局里拼凑完成。
我的观点

以现今的社会而言,自由的风气使得我们愿意且习惯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人群。
但"消失的艾思蜜"是个发生于一九三零年代爱丁堡的故事,此书相当深刻的琢磨了一个家族在优雅的表层之下充满谎言及伤害的故事。
书中的主角艾思蜜是个独立而活泼的女孩,她生长在一个压抑女性地位和尊严的父权社会当中。
故事进行到了社交季的来临,正值青春年华的艾思蜜和她的姊姊凯蒂收到了一张晚宴的邀请函。就将一切怪罪到时运不济上吧,在那个夜晚艾思蜜遭到了***,而***她的对象却是她姊姊的心上人。
事隔数日,当家人终于惊觉艾思蜜的不对劲后,慌忙地寻求了精神科医师的协助。姑且不论凯蒂是出于何种居心,她和医生说了许多她认为艾思蜜异于常人的举动,诸如无法适应社交生活、不愿听从父母的管教,更不是个所谓的淑女。
我想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理解凯蒂心中所蕴含的愤怒,我也明白作为一本小说,作者理当需要一个戏剧性的发展。但是我始终认为那些艾思蜜被指控的罪状,充其量只是凯蒂无法与她感同身受,而以自我为中心的定论。
无论如何,就在精神科医师的探诊过后,她的父亲决定以一纸精神异常证明,将她尚未绽放的人生牢牢锁于精神病院当中,隐没于时光洪流。
试想这是多么残酷且讽刺的事实,原来在这个奉信自由乃天赋人权的国家当中,唯有男性才得以享有他们口中的自由,还能够决定女性的自由吗?
作者在此时把细腻的笔触拉回现代伦敦,艾思蜜的孙姪女正因接到了精神病院不再营运,须将病人遣返的通知而错愕不已。
在探索着故事的过程当中,我总觉得自己像是乘着一叶扁舟逆流而上,偶尔有片段杂碎的呓语沿着溪水悄悄沉入河床间,它们既是线索,更是组织全局的经纬。
故事的时间轴持续跳跃再而交错,一如不同的音符自琴键中流泻而出,也依然能交织为和谐的进行曲。
一声跫音,一瞥回眸,一句话语。
曾经自眼前一页页略过的景象渐渐将布满全书的伏笔,串联成一段令人神伤不已的结局。
且让我不去详说故事的发展究竟如何,对我来说,某些时候正义是否会获得伸张已不是最重要的。我想,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委,真的只是出于一场姊妹互相忌妒的戏码吗?
凯蒂曾说:"我爱她。我恨她也忌妒她。于是,我偷走她的生命。#65379;初次阅读这段文字时,我感到一阵迷惘,或许这是一种譬喻,但生命要如何偷取呢?但当我看完全书后,再度让这段文字映入眼帘时,心底所余只剩一丝无法言明的哀伤。
凯蒂何尝不是值得同情的,她也会向往和无忧无虑的艾思蜜一般,勇于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口啊。但这当然不是将她的行为合理化的藉口,真正为我所诟病的是旧时代的父权主义,女人终其生只能以婚姻为目标,盲目的活于所谓"当公主和王子结婚后,就理所当然地会幸福快乐。#65379;当中。
合上书页的那剎那,我不禁轻喟,唉,何其有幸,我生于如此自由开放的时代。
他们终究还是说对了一句话,我思故我在。
当我的思绪还能被我自身所控制的此刻,我想这就是个最好的时机和理由,让人去体会自我实践的价值。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9:13:1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792.html
下一篇
人生的意义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