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以无疆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3:09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兰迪•鲍许在四十六岁那一年被诊断出罹患了死亡率最高的胰脏癌,当时他的三个孩子分别只有五岁、两岁、一岁。他希望留一些东西可以给他的孩子们,而且他认为"父母如果想对小孩说些什么话,最好可以获得别人的背书。如果能够让听众在适当的时机欢笑鼓掌,孩子们可能会更愿意接纳我所传达的讯息。"在"最后的演讲"中,他提到真正梦想的可贵,并加以实践之重要。
我的观点

读完《最后的演讲》这本书后,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和钦佩。阅读过程中,一度让我觉得很感伤,但到了后面的每一篇故事除了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理外,也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兰迪•鲍许教授的幽默、风趣。他这场"最后的演讲"给人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看了这本书后我也上网看了"最后的演讲"的影片,有欢笑也有令人感动的时刻,整场演讲他的重点不是在如何实现儿时的梦想,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兰迪•鲍许与其他的大人想法不大相似,从书里的几篇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在哪里,像是"倒在后座上的汽水"、"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修理"。"倒在后座上的汽水"这篇令我印象深刻,小孩子坐在车上难免会因为一些小意外而把车子弄髒,其他的大人可能会再三的提醒孩子要小心,但是兰迪•鲍许却认为"他们当然会把车子弄髒,因为小孩就是这样嘛。"他选择不让负面情绪困扰他,而是採取另一方式,积极努力的解决问题,并且体谅不慎犯错的人,这一点让我很动容。这本书能够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是兰迪•鲍许对剩下的生命以乐观态度面对以及他那与众不同的想法。面对死亡,他坦然接受,很有陶渊明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洒脱性格。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名是"请照顾我女儿"是一位日本的妈妈所写的一本书,我觉得这本书与"最后的演讲"给我的感觉很相似,这位日本妈妈在怀孕期间得知罹患了脊髓恶性肿瘤,这位妈妈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陪着自己的小孩长大,所以才想要写一本书给她的孩子,把想要在未来教导她的事情让她知道,短短的两句话"妈妈好想活下去,因为妈妈想陪你 长大……"就如此的触动人心。
这两本书写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留下一些东西可以给他们的孩子,以我们现在的年纪,通常不会思考离开人世后,要留些什么给自己最重要的家人及朋友,但若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思考,我们或许可以想想我们可以为留下来的人做些什么?当遭遇亲戚朋友的家庭发生了一些变故,我们可以帮助他些什么,又或者可以给她什么样的安慰、鼓励与支持。
生离死别,不啻就是在心上系了一个死结,能表达出这样情绪的,只有──眼泪。兰迪.鲍许的妻子洁伊.鲍许在他过世后亦创作了一本《最后的演讲永不完结》,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在发现兰迪教授罹癌之后,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过的是"癌症时间",分分秒秒都必须用来面对这个会夺人性命的病症。不管希望多么渺茫,都要採取适当的行动,掌握目前最有效的疗法。若因恐惧而延宕,将会受制于癌细胞,进而失去存活机会。他们让我理解到,原来"挫折真的是上帝包装过的礼物",只要面对,就能拥有勇气!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9:13:0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785.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