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中带出社会议题
- 《读后感》
- 2024-06-11 08:50:07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作者露薏莎•梅•阿尔科特是一位生长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她从十三岁便开始创作剧本,《小妇人》是她在三十六岁时出版的,当中的故事情节经考证过属于一部半自传的作品。而此本着作可说是她最具争议性的一部作品,也是继美国内战后最明显挑拨两性既定性别定义的小说。
我的观点

在小时候读此小说时,只是觉得故事的情节内容相当有趣,又很温馨励志,并无发觉小说当中有许多关于社会议题的讨论,但当我现在再回过头细读的同时,才发现当中许多情节的安排和设计暗喻了许多事情,比如说就性别角色的价值和清教徒的思想来说,就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一个讨论议题。
在当时十九世纪的社会,男人仍是这个世界的主掌者,不论是知识的掌握或是创作,男人都叫女人有更多、更公开的接触机会,甚至在职业的选择和婚嫁的自由上,都充斥着男女不公的现象。相对于男子的公开空间,女子只能仍受原罪禁果的挟制,在私密的角落捡拾禁果的残渣,也替男人一生无悔默默地服侍着,若是一个女人的婚姻失败,就被认定为她一生的失败,更何况谈及知识和创作。但相较于保守的欧洲,新兴的美国就比较开放。好比说书中四姊妹的大姊她是一位家庭教师,而当这项事实被她从英国来的一位朋友得知后,她便被极度的瞧不起。因为当时女人被认为是应该安静保守的待在家里,顶多从事一些裁缝、编织的活儿,哪能提及传播知识的事,更何况是在一个女人到别人家中工作,因此英国人是极度瞧不起家庭女教师的。
再来就是小说受到强烈清教徒价值观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作者的双亲都是虔诚的清教徒,因此她从小就被教导勤奋工作,节俭朴实并和善待人。小说中母亲在与四姊妹花一起的时候,关心之余总是不忘道德教导,而当中最大的课题便是要懂得心中怀着感恩的态度去勤奋过日,一昧的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先坏了心情,最重要的是要凡是谢恩,回归到一颗珍惜的心。小说中母亲甚至为了让她们真切地理解到这个课题,设计了一整天的实验,她在那天当中不处里任何的家务事,也吩咐女僕哈娜休息一天,把家务事完完全全丢给四个姊妹花,并在暗中观察她们。她们便从早到晚陷入一整天的慌乱,因为不熟悉家务内容和烹饪方法,把家里搞得一糰遭,并且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而母亲在晚上时再给他们一翻地教导,教导她们懂得知足常乐。
四个姊妹和母亲各自的性情在作者的淋漓尽致的刻划下,各个显得鲜明活现,而这也是这种半自传性作品迷人的地方,有着作者本身实际的经验,再加上一些情节的安排,故事内容便显得更加贴近人心,跃然纸上的故事角色也更增添一种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四个姊妹各个遭遇的问题和困难虽不尽相同,但也反映出不同个性的人在青年时期所经历的烦恼也不一样。而如此充盈着温馨真挚的少女情怀和悲欢喜怒,便不分时空及语言的牵动世界上每个向往家庭当中亲人与亲人间天伦之乐的心。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1 08:50:0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5705.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