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未分天地乱
[明代]:吴承恩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接为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接為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在宇宙混沌未分之时,天地一片混乱,广阔无垠却渺无人烟,一切都笼罩在朦胧之中,无人得见。直到盘古大神出现,他劈开鸿蒙,从此天地得以分开,清浊之气得以辨别。他承载着万物生灵,以至高无上的仁爱之心抚育它们;他创造了世间万物,并以善良之心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如果想要了解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奥妙和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功绩,就必须阅读《西游释厄传》(即《西游记》)。
意境深远:开篇即以宏大的宇宙观入手,描绘了一个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随后通过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展现了宇宙从无到有的伟大过程。这种描绘不仅富有想象力,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神话色彩浓厚:盘古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其开天辟地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其融入其中,为《西游记》这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主题鲜明:通过“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接为善”等句,表达了作者对仁爱、善良等美德的颂扬。同时,也暗示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和考验,都是为了修行善果、弘扬佛法。
引人入胜:以“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作为结尾,既是对读者阅读兴趣的激发,也是对小说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预告。让读者在期待中进入《西游记》的奇幻世界。
创作背景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作者吴承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借助《西游记》这部小说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批判。他通过塑造孙悟空等形象,表达了对自由、正义、勇敢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通过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此外,《西游记》还融合了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元素和古代神话传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明代·吴承恩的简介

姓名:吴承恩
字:汝忠
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祖籍:安徽枞阳(也有说法认为是涟水,即今江苏省涟水县)
出生日期:约1500年(一说约1504年)
逝世日期:约1582年(一说1583年)
职业:作家、官员 ...〔
► 吴承恩的诗(6篇)〕
明代:
吴承恩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接为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接為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明代:
吴承恩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携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産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樟鹿為友,猕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一群猴子耍了一會,卻去那山澗中洗澡。見那股澗水奔流,真個似滾瓜湧濺。古雲:“禽有禽言,獸有獸語。”衆猴都道:“這股水不知是哪裡的水。我們今日趕閑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聲,都拖男挈女,喚弟呼兄,一齊跑來,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衆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原來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擡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闆橋。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挂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個好所在。石猴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隻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勝,忽抽身往外便走,複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衆猴把他圍住,問道:“裡面怎麼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闆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衆猴道:“怎見得是個家當?”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竅,倒挂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鍋、石竈、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攜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裡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衆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裡一跳,叫道:“都随我進來!進來!”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竈争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甯時,隻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衆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稱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