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 读李绅《悯农》 了解诗人眼中的农夫

QQ截图20240606230402.png

诗词赏析 | 读李绅《悯农》 了解诗人眼中的农夫

李绅《悯农》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无论在甚么年代甚么地方,吃饭决定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一环。我们现在进食的米饭,都是由农场供应,然后运往超市发售。然而在工业科技未成熟的古代,每颗米的诞生都是由农夫辛勤耕种而来,皆因他们风雨不改的劳动,我们才得以丰衣足食。齐来看《悯农》,一起了解诗人眼中的农夫。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日当午:太阳曝晒在头顶的正午,是很热的时候。

餐:饭食、粮食。

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诗词赏析

烈日当空的中午,耕作了一上午的农民没有休息,依然在田里干活。他们用沉重的锄头,除掉多余的禾苗和杂草。一滴滴的汗珠从他们的脸上落在禾苗下面火热的土地上,也湿透了衣衫。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高官厚禄的官员、衣食无忧的知识阶层,或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各种行业的劳动者,对每一个人来说,“盘中餐”难道不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吗?可是,又有谁在食用美食或粗茶淡饭的时候,想到上面所描绘出的那样一副画图呢?谁能把一口口吃下去的饭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呢?

大米从播种到成为一粒粒白米:

广袤的亿万亩土地上啊,有多少农民,他们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终年辛勤劳动着耕耘着。那一粒一粒的粮食,都是这些生活最艰难、工作最艰辛的农民们用劳动换来的啊!

诗人将最平常、最熟悉,甚至大家最熟视无睹的事情,用“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这样最平常的词语,揭示出最深刻的道理,这是为甚么呢?

诗词小知识

古语有云,读书人应当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向,因此历朝历代的文人,即使不是做官,也有不少人抱有关注社会民生的情怀。诗人李绅以细微入手,从我们常吃的米饭联系到辛勤耕作的农夫,用诗作歌颂他们的付出。除了《悯农》外,李绅还写了另一首《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意思是,农夫在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有丰富的收成。满目所见,四周都是长满农作物的田地,可惜还常听到农夫惨被饿死。

这诗更是悲悯辛劳的农夫,为我们提供了长年饱肚的粮食,但他们只得到卑微的待遇,甚至养不活自己。我们怎能不感恩!不珍惜眼前的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