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前一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前一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前一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句诗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

全诗原文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这句话表达了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精神。

赏析

此诗作于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径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贬谪,但仍心系国家,愿意为国家利益牺牲一切的决心。首联“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有限而任务艰巨的感慨;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全诗的思想精华,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则是对自己被贬谪的境遇的自我安慰;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则是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淡然处之。

创作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这首诗不仅是林则徐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和对未来希望的坚定信念的体现。

作者介绍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他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林则徐的事迹和精神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